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东北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language 한국어 日本語 English 中文 Русский
东北亚研究中心介绍 中心介绍 要览&时事通讯 资料 组织 研究活动 教育 出版物 学术交流 相关网站
Purpose,Approach,History

  ● 寄语:中心主任
  ● 理念与宗旨
  ● 历史沿革


ber


寄语:中心主任

中心主任 高仓浩树  东北亚研究中心于2016年迎来了成立20周年。研究中心作为东北大学的学院型机构(部门),在跨学科样态下,文・理科的研究学者在共同的问题意识构建基础上,开展独具特色的区域研究。
 研究的使命在于全面理解与日本相邻的北亚地区,即中国、朝鲜半岛、蒙古和俄罗斯等地区的情况。研究的特点在于不以传统的国家范畴为基调,而以更广阔的视野,探索跨学科的方法与应用性。研究不仅跨越文科内部的现有领域,促进了文科与理科的合作研究,而且一直致力于挑战专业知识及见解的社会应用。
 最近研究的课题所包含的内容广泛,例如20世纪大国比较史、跨境环境污染与移民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题,北极圈暖化及原住民、人类适应寒冷环境和生物地质史等文理融合类课题,还有遗迹勘察工程、文化遗产数字化、应对灾害人文学等应用领域。而这些课题都是在以往的区域研究中被忽略了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厘清也正逐渐改进区域研究的研究方法本身。
 专职教员的专业领域呈多样性,包括语言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环境政策、生态法、地质学、资源工程、环境信息学等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学者通过日常接触,共同构建,使研究中心成为探求区域研究新课题和方法的平台。此外,通过接收校内相关研究学者使其担任兼职教员、长期保留两个名额的外籍客座教授的聘请制度及公开招聘等,建立合作研究体制,构建了校内合作以及与国内外研究学者、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的体制。
 研究中心的教员也根据专业领域从事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和本科的教育。同时,研究中心也积极接收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特别研究员及校内外研究员,并着力培养青年研究学者。此外,作为区域研究的基石,在全校教育中提供东北亚各国的语言教育,并参与对亚洲地区有着广泛兴趣与关心的人才的培养。
 东北亚研究中心今后将关注的课题的核心可以用“环境与移动”这一关键词来总结。因为考虑到,研究中心的教员所感兴趣的课题自是多种多样,但广义上讲,包括自然史、人类史背景下的类似于环境史、灾害史的问题领域以及在现代国际秩序中产生的文化、社会与国家的交错重叠中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与此相关的大型研究项目也在逐步启动。其一是作为参与机构,参与自2016年4月起成立的人类文化研究机构的“东北亚区域研究推进事业”项目。除此之外,相关的多个项目也已开始运行。通过这些项目,相信可以向学界和社会提供新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研究。
 东北亚研究中心将通过开展立足于北方视角的亚洲区域研究,使日本社会加深对亚洲的理解,且为了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不懈地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研究成果。
2017年4月 中心主任 高仓浩树



理念与宗旨

 本中心的首要目标是确立并普及东北亚这一地域概念的框架。东北亚研究中心于1996年成立后的20年,可谓东北亚地区框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与日韩关系的深化,俄罗斯与蒙古作为亚太国家被重新定义及其与东亚关系的构建,以及以中俄为中心的关系调整机构的出现等等,如今由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中国、朝鲜半岛、蒙古和日本构成的东北亚已经建立起非冷战时代可相提并论的密切联系。北亚、东亚等既有的地区概念显然已不足以把握当下局势。而我国却迄今依旧未能摆脱日中、日俄、日韩等两国关系框架,且对于日本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份子这一点亦未形成充分认识。东北亚这一地区概念的确立正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中心与东北亚地区社会共有课题并开展研究。2011年3月东日本大震灾是最为典型的需要开展地区社会学术研究的实例。即使不是大规模灾害,对地区社会学术研究的需求也早已以各种形式有所体现。这种地区需求只有在与地区社会建立长久联系后才能感知得到。地区社会的需要不仅要在学术动机中寻找,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地区社会中找寻。如今早已不是“发达国家”单方面异域文化研究的时代。地区研究需要的是实践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东北亚正处于激荡的变化之中。对变化的困惑有时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分裂。开发中伴随的环境问题、民族对立、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领土问题等等,分裂的迹象已处处显见。因此将这些课题置于东北亚框架之下共有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东北亚各国和地区在日益紧密的关系中已在不少方面实现了共有。如何评价地区文化价值,保留什么,改变什么,如何看待正负遗产,这些都是东北亚地区研究中有待解决的课题。
 因此,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目标是与地区内的研究者和民众共同思考作为地区社会应保留的价值,即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的地区文化。地区研究并非由学术研究操作或管理地区文化,而是与地区民众共同思考他们所继受或创造的文化的存在方式。为此,对文化多样性的敏锐感受性是不可或缺的。在全球化进程下的今时今日,必然涉及如何确保文化的多样性的问题。东北亚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掌握英文、中文、俄文、韩文、蒙古文等多种可用以支持地区多样化文化研究的语言,与地区共同实践学术研究。
 对地区研究的需求绝不仅限于地区民众的社会和文化领域。地区内的山河也被赋予了居住于此的人民生生不息的“环境”这一人文含义。因此,“自然环境”研究自然也属于地区研究的对象。地区研究中的跨学科的要求则是因为地区“环境”的多样性及其被赋予的综合意义,并非出于学科细分的原因。
 因此,东北亚研究中心通过加强文理科等众多研究领域的合作以确保地区多样性视角。我们各门学科都拥有高度专业化且厚重的成果积累。地区研究的跨学科并非简单地否定专业研究成果,而是调动并活用这些累积的成果以加深地区理解。通过确保文理科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并由各门学科在各自领域内思考东北亚问题,则有望在地区内挖掘出更为多样的课题。
 对于地区研究者而言,如果忽视地区内的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就无法真正开展起研究。我们在研究他们,他们也在研究我们。作为东北亚研究者团体的一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推动双向性的东北亚地区研究。这是我们东北亚研究中心的方针,也体现了东北大学“门户开放”、“尊重实学”、“研究第一主义”的校训精神。地区研究正是这样一门学问。
 我们将立足于这样的观点,继续深化对东北亚地区的理解。



历史沿革

 在20世纪末冷战结构迅速解体、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日本与西伯利亚、中国、朝鲜半岛等近邻地区实现相互理解和合作、共生的重要性已广为所知。放眼于西伯利亚的资料和科学技术等的重要性,东北大学自1991年以来已6次组织了访问团访问西伯利亚,并于1992年与俄罗斯(当时为苏联)科学研究院西伯利亚分所签订了大学学术交流协定。
 出于理解冷战结构瓦解后日本毗邻的广泛世界动态的重要性,东北大学于1996年5月创建了东北亚研究中心,作为大学附属的校内教育研究共同设施。其目的是提倡包括北亚、东亚、日本在内的东北亚这一新的地区概念,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开展合作,融合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生态-环境相关系列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北亚研究中心是东北大学首个以文科为主的研究型组织(部门)。组织机构以成立于1962年的文学部附属日本文化研究设施为主,在文学部、理学部、工学部、语言文化部协助下创建。创建之初,所属的教师分布于东北大学3个不同的校区。1999年之后,所有研究设施迁至川内校区。创建当时的组织机构由3个主干研究部门(地区交流、地区形成、地区环境)、2个客座研究部门 (文化/社会经济政策、资源/环境评估)、26名教师和5名客座教授(其中2名外国人)组成。其特征在于部门内部采用包括文理双方领域的研究机制。经过2004年4月的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后, 又于2007年4月对研究体制实施了根本性改革,将组织机构改设为由基础研究部门(教师所属的9个研究领域)、项目研究部门(现在包括9个研究组)、研究支援部门(2个领域、1个研究室)构成的体制。2009年4月又开设合作室完善体制,促进了研究企划、信息发布功能的充实以及与人文社会系其他部门的合作。由此,建立起了在切实推动个人基础研究的同时,能及时灵活地协调由多个研究者构成的综合性课题以及实践型、应用型的研究课题的体制。
 本中心作为以东北亚为研究对象的地区研究机构,通过外国籍研究员(客座教授)制度和学术交流协定与各个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广泛的交流。1998年5月,作为东北大学首个海外办事处,在毗邻西伯利亚最大城市新西伯利亚的研究学园城市阿卡杰姆哥罗多克开设了西伯利亚通讯办事处。此后,更名为共同研究室,在促进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所实施共同研究的同时,与东北大学在该分所设置的东北大学俄罗斯代表办事处西伯利亚分所开展合作,完善了我国大学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体制。
 在作为流动组织的项目研究部门中又设立了“共同研究”制度,奖励由数名教师按照特定研究目的创建研究组织,同时为扩大与时俱进的学术领域,发起了各类制度以支持从校内到国内外研究者之间的互联网的构建。研究成果发表在创刊于1997年的付审查杂志《东北亚研究》以及其他学术杂志・学术图书。此外,1998年之后有《Northeast Asian Studies Series》、2001年之后有《东北亚研究中心丛书》、《东北亚研究中心系列》等本中心独有的出版物,促进研究成果的信息普及。并且,在东北大学出版社的协助下,出版了有关中心研究活动的《东北亚读本》系列,方便普通市民阅读。
 至于大型资金项目,实施了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经费補助金特定领域研究的“东亚出版文化研究”(2000~2005年度)和“火山爆发过程中地表现象新研究方法的开发与适用”(2002~2006年度)、特别促进研究“清朝宫廷戏剧文化研究”(2008~2012年 度)以及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战略创造研究促进事业“地雷探测可穿戴式SAR-GPR的开发”(2002~2006年度)等。
 这些成果无论对学术或是对社会都做出了贡献。以电磁波研究为基础的蒙古乌兰巴托地下水测量、争议地区需要的人道主义探雷技术的开发、对国内外火山喷发的观测研究等都是作出国际贡献的例子。还通过出版文化研究开展了东亚资料保存事业。
 另一方面,为推动保护地区人民和社会免受灾害的实践型防灾学,以本中心为核心,来自东北大学众多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创立了目的一致的“防灾 科学研究基地小组”。其特色在于,除了传统的理科式防灾技术以外,还开展了普及大众防灾意识和灾害发生时资料保存办法等文科式方法在内的广泛的地区活动。2011年3月东日本大震灾发生时,本小组集中东北大学的睿智精英,不仅开展了地区复原复兴的系列活动,还一直致力于将迄今为止所积累的灾害科学作为东北大学重要研究支柱之一。这也是将中心广泛的研究活动成果回馈社会的一种形式。
 2004年参与设置了推动地区研究的大学/研究机构/NGO等全国性组织机构“地区研究共同体”,同时又于2005年为“东北亚研究交流网”(该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各类顾问机构等交流组织)的设立做出了贡献。本中心通过这些机构与企业大学和研究教育机构以及民间组织等不断发展合作。

Previous Directors of CNEAS
YOSHIDA Tadashi 11 May 1996-31 July 1999
TOKUDA Masanori 1 August 1999-31 March 2001
YAMADA Katsuyoshi 1 April 2001 - 31 March 2005
HIRAKAWA Arata 1 April 2005 - 31 March 2007
SEGAWA Masahisa 1 April 2007 - 31 March 2009
SATO Motoyuki 1 April 2009 - 31 March 2013
OKA Hiroki 1 April 2013 - 31 March 2017
TAKAKURA Hiroki 1 April 2017 - present


时事通讯 最新刊
交通路线
咨询
网络地图
前往页首
side_ber

东北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 980-8576
宫城县仙台市青叶区川内41号
TEL (022)795-6009, 3707
FAX (022)795-6010
http://www.cneas.tohoku.ac.jp